什么是格里菲斯的代表作之一(大卫格里菲斯被称为什么)
大卫·格里菲斯(D.W. Griffith,1875年1月22日—1948年7月23日),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美国导演、编剧、制作人、演员、艺术指导,被称为“美国电影之父”。
他推进了电影的演出技术,他也是第一个用特写镜头的导演。是电影历史中的杰出革新者,被认为是对早期电影发展作出极大贡献的开创性人物。
他最辉煌的日子是二十年代的默片时期。最著名的作品包括《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
埃德温·鲍特与大卫·格里菲斯都是世界电影史上最优秀的电影人之一,二人不仅在导演方面而且都是在编剧制片等方面都大放异彩。但是格里菲斯相较于鲍特我认为其更具有艺术性。
鲍特开创了用电影叙事来表现故事,尝试电影时空的处理问题。其《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火车大劫案》都是家喻户晓的电影作品。
但是,在鲍特的艺术创作中更多的都是长镜头固定机位拍摄,很少采用近景中景的切换,而且很少用镜头剪切来表达故事。
在鲍特的《火车大劫案》中一个镜头就是一个叙事的部分镜头大多是全景和远景。这样的优点是可以让观众有一个以上帝视角来看待故事的方法。但是缺少了景别切换在观看时间长了之后就会出现疲劳。
大卫·格里菲斯相较于鲍特做出的创新是他意识到一个镜头并不是单纯展现故事发展,可以为景别、故事、叙事甚至是电影整体来表达作用。
在《党同伐异》中格里菲斯直接将大段大段的镜头切碎将景别更小的镜头插入其中在单一场景之中来回切换,这就有利于观众情感在导演铺陈的地方展现出来。
对于鲍特而言镜头是叙事的主体而在格里菲斯,场景是由不用的景别插入组合成不单单是叙事而可以加之情感。
这也是鲍特与格里菲斯最重要的区别也是格里菲斯艺术性的体现,格里菲斯更在意将情感作为镜头表达的主体强调影片情感价值,因此,使影片的叙事显得更具有艺术性。
格里菲斯是进一步发展了鲍特的艺术创作手法,他用电影镜头表达情感使得电影并不单纯可以用来叙事也可以用来变现艺术。将复杂叙事格局与多重线索平行交叉,使得电影艺术更加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