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之谷漫画的作者是谁(原作中关于腐海的真相到底如何)
1982年,宫崎骏的漫画作品《风之谷》就开始在日本德间书店进行连载。
当时的社长德间康快,很快就发现了这部作品的潜力,于是决定投资将这部漫画改编成电影搬上大银幕。
直到漫画开始连载后第三年,也就是1984年,由宫崎骏负责执导的动画电影《风之谷》才于日本正式上映。
在动画电影之后,《风之谷》的漫画连载还持续更新了长达十年之久,直到1994年结束。
而《风之谷》的动画电影,其实只展示出了漫画原作中的前两卷内容而已。
在《风之谷》的漫画原作中,构建了一个处于战争和灾难后的废土世界。文明分崩离析的地表上,随之被一种名叫“腐海”的新生态系统所覆盖。而残存的人类,亦只能在被“腐海”包围的小面积废土地上谋求生存。
那么,《风之谷》漫画原作中关于“腐海”的真相到底如何?
其在故事中又具有怎样的神秘设定呢?
“腐海”的出现
当人类文明历经千年到达顶点后,便朝着剥夺大地资源、破坏环境、恣意改造生命的衰败方向滑落。
终于有一日,整个大陆在名为“火之七日”的战争波及中,成为了不毛之地。
这个时候,在被战争污染的废土上,迅速出现了一种新的生态系统——“腐海”。
为什么称之为“腐海”?是因为它犹如大海的潮水一般席卷并铺满了大陆,而且还会释放出一种有毒性的“瘴气”。
由于人类无法在这种“瘴气”中存活,所以人类所剩余的活动空间也越来越小。
虽然“腐海”中有大量“瘴气”,但是某些特殊的菌类植物和昆虫却可以在其中生存。
“腐海”中的昆虫们,拥有巨大的体型和庞大的基础数量。它们会不断涌向宽广的陆地,并将在“腐海”中生长的菌类植物的孢子带至此地。
这些植物孢子,借此可以在新的地区着床。它们又会以昆虫的尸体作为养料,快速生长出菌丝。
菌丝继而发育形成根部,然后发芽、展枝,最终形成巨大的菌类植物体——“虫粮木”。
而“虫粮木”本身,也是昆虫们的食物来源。
所以昆虫们既是传播菌类植物孢子的载体,也以菌类植物为食,死后还会化作菌类植物生长繁殖的养料。
两者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
在菌类植物的作用下,很快会形成新的“腐海”。而腐海的扩张范围也随之越来越大。
面对生存空间的不断压缩,人类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一直试图用各种办法去摧毁“腐海”。
但是每当“腐海”的生态系统遭受到打击,生活在其中的昆虫们就会因受到威胁而大肆反击人类。
数量过于庞大的昆虫群体,其反击势头之凶猛,令人类难以招架。
昆虫们会波涛汹涌般地冲击人类的地盘,并再度把孢子携带至此,从而导致新的“腐海”生成。
“腐海”大规模席卷陆地的情形,也被称为“大海啸”。其具有顷刻间吞噬一个国家文明的力量。
根据漫画中的描述,最近一次有记载的“大海啸”发生于三百年前一个名叫艾弗达鲁的强大国家。
当时的艾弗达鲁因为王权争夺爆发了内战,所属军队开始争相收购具有坚硬质地的王虫甲壳,来作为兵器材料。
而这种王虫,正是“腐海”中为首的最重要的一种巨型昆虫,它们的甲壳具有超高的硬度。
于是,利欲熏心的人类开始大肆捕杀王虫。
这样滥杀王虫的结果,引发的就是来自“腐海”系统的反噬。
复仇的王虫群,携带着菌类植物的孢子,犹如“大海啸”一般冲向艾弗达鲁并将其吞没。
最后以盘踞大地的王虫尸体为苗床,菌类植物的孢子快速蔓延并繁殖起来,整片大陆很快变成了“腐海”。
这也是人类文明与“腐海”过往斗争的缩影之一。
“腐海”的真相
在漫画故事的后期,关于“腐海”的真相也终于慢慢浮出水面。
拥有毒性“瘴气”并不断侵蚀人类地盘的“腐海”,其实是一种净化世界的人造生态系统。
当曾经的世界成为无法恢复的废土时,当时掌握高科技文明的人类群体,设计出了能将有毒污染物结晶化而安定下来的方法,使废土世界可以净化重生。
因此,人造的“腐海”系统便应运而生了。
整个“腐海”系统被设计成:只要花费上千年就能将不毛的大地恢复原状,并且一旦完成净化目标就会自动消亡的生态系统。
废土上的有毒污染物会被“腐海”吸收,同时“腐海”净化毒素和排出瘴气,最后砂化消失。
而目前在“腐海”的深处,水源已经变得清澈,绿色植物再度重生,空气也变得清新。
这也证明了“腐海”这个人造净化系统的可行性。
废土上的人类与“腐海”
虽然“腐海”系统可以完全净化整个世界,但讽刺的是,废土上的人类却再也无法与净化后的世界共存。
因为曾经的人类为了能够在被污染的废土上暂时生存,曾接受过群体改造。
而这些被改造过、能适应污染环境的人类,身体机能已经无法适应被“腐海”净化后的新世界。
所以一旦“腐海”完成净化使命而褪去,当下的人类也会随着“腐海”的消失而一起灭亡。
至于人类今后的生存之道,作者宫崎骏也在漫画的最后给出了答案:
生命会在黑暗的道路上,自己寻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