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粉的蛳正确发音是(为什么大家都钟爱螺蛳粉呢)

7981 运运杰
螺蛳粉的蛳正确发音是“si”,螺蛳粉,这“蛳”不知道大家怎么读?是读“shi”还是“si”?不管如何,这碗臭臭的粉已经红遍大江南北,甚至是入选广西非遗!其实,以前螺蛳粉真的很普通,在广东早早就有了门店,但基本都是和其他地方美食一样。

螺蛳粉,这“蛳”不知道大家怎么读?是读“shi”还是“si”?不管如何,这碗臭臭的粉已经红遍大江南北,甚至是入选广西非遗!

其实,以前螺蛳粉真的很普通,在广东早早就有了门店,但基本都是和其他地方美食一样,普普通通的,就在最近十年里,却进步迅猛,就连中石化、海底捞、肯德基等等都宣布要进军螺蛳粉。

螺蛳粉的故乡柳州,更是为螺蛳粉产业定下“双百亿”的阶段目标,即袋装螺蛳粉产值超过100亿元,原材料等附属产业产值超过100亿元。

如果不是图表的数据,你可能不会相信,这碗粉正在改变着这座城市!

为什么大家都钟爱螺蛳粉?

一、臭味相投

或许品味正常美食形成的倦怠,年轻的人们开始向臭味探索。

不只是螺蛳粉,臭豆腐、臭酸笋、臭鳜鱼等以臭闻名的食物销量都呈上涨趋势。

二、螺蛳粉打开了销路

从纪录片、传统综艺中的短暂“露脸”,到如今搭上短视频、直播的“快车”,螺蛳粉完美借势了当代最新的传播渠道。这些东西,完全可以让别的城市所学习和借鉴。

再加上疫情中崛起的“宅经济”,经济实惠的速食食品销量迎来大爆发。

三、政府支持

最后,还多得柳州市政府的孜孜不倦地宣传,各种美食节、评选大赛,提升了螺蛳粉的影响力。

2015年,柳州市政府为螺蛳粉申请了地理标志保护;

2016年,柳州市在鱼峰区兴建螺蛳粉产业园,占地800亩;

柳州市政府还建立了螺蛳粉保护协会,在统一螺蛳粉配方后,大力鼓励当地工厂发展,从而提高螺蛳粉的产能。

如今,螺蛳粉俨然成为柳州的形象代表之一。

螺蛳粉是广西柳州的风味小吃,由柳州特有的米粉,加上酸笋、木耳、花生、油炸腐竹、黄花菜、鲜嫩青菜等配料及适度的酸辣味和煮螺蛳的汤水调合而成,具有酸、辣、鲜、爽、烫的风味及酸笋的特殊气味。

正宗的螺蛳粉不放螺蛳肉,只是汤用螺蛳熬成。

但螺蛳粉的灵魂还是螺蛳,那让人难以忘怀的酸臭味就是来源于此。这螺蛳究竟是什么神奇生物,居然这么上头?

螺蛳粉最大的特色为其汤底带有辣和腥的味道。螺蛳汤是以柳州青螺为原料,加上猪筒骨再配以多种香料(有些还会加入中药)熬制成汤。由于各家所卖螺蛳粉的汤底不同,因此不同店家的螺蛳粉味道也略有不同。

精心熬制的螺蛳汤具有清而不淡、麻而不燥、辣而不火、香而不腻的风味。它的主料是干米粉,和米粉、米线不同。通常是用由柳州特有的软滑爽口的米粉(干切粉),优质的干切粉要用陈米制造,在清水中浸泡软化之后再煮。

起源

如此风味独特的螺蛳粉,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大概有以下几种说法:

说法一:1980年代中,解放南路有一家兼营干切粉的杂货店里的店员在早上九点左右学习完后,常会拿上一把干切粉,到隔壁的阿婆螺蛳摊,后来又有人买来青菜一起煮。卖螺蛳的王记阿婆也觉得此粉的味道甚佳,就卖起了螺蛳粉。

说法二:文革结束后,商贸开始复苏,谷埠街菜市成为柳州市内生螺批发的最大集散地,附近工人电影院的观众散场后又会在附近逛,形成谷埠街夜市。

柳州人素来嗜吃螺蛳和米粉,有些夜市老板就同时经营煮螺和米粉的生意。人们又喜欢加入油水甚多的螺蛳汤与米粉一同享用,形成了螺蛳粉的雏形。

说法三:1980年代初期的一天深夜,几位外地人赶到柳州到了一家快要打烊的米粉摊点,但用作配米粉吃的骨头汤已经没有了,只剩一锅煮螺剩下的螺蛳汤。

摊主就把米粉放到螺蛳汤里煮,加上青菜以及花生等配菜,几个外地人吃后,大呼好吃。摊主后来再逐步完善其配料和制作,形成了现在螺蛳粉的雏形。

说法四:柳州人一直喜欢吃螺蛳。当地居民回忆,在1940、50年代,柳州即有煮螺蛳出售,是常见的街头小吃。在1960、70年代。

当时的柳州螺蛳摊档的食材是石螺,汤水鲜甜可口,不像田螺汤有腥味,所以螺蛳汤是螺蛳摊档的重要销售品种,售价为每碗人民币5分。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限制,当时的螺蛳汤比螺蛳更加畅销。

柳州人在家经常煮螺蛳,米粉也是柳州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食物,两者混合,就是螺蛳粉。因此,在1983年以前,螺蛳粉这个米粉的品种已经出现在柳州人的家里。

之后,在解放南路、青云菜市、谷埠街三处柳州当时的重要小吃市场慢慢兴起螺蛳粉,其中以解放南路的螺蛳摊档最多。

当然来源归来源,真正使其大火的还得靠不断地改良、调制配料以及个体户们的智慧共同作用下结果。

大家路过螺蛳粉店的时候,如果遇到很难闻的气味,就躲开,那你可损失了一次品尝美味螺蛳粉的机会咯!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