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是写春景的吗(这首诗的出处)
杜牧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气的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他出身名门,他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又是大学者,杜牧曾引以为豪地说:
我家公相家,剑珮尝丁当。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
在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已经出现了衰败的征兆,而当朝的皇帝却醉心于自己的一点点成就,飘飘然地做起了长生不老的春秋大梦,一心事佛,不理朝政。
后来,皇帝被太监杀死,继任的几位皇帝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继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这年来到江南,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想到这里,杜牧咏史怀古,写下了这首《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不仅绘声绘色地描画了江南的风光美景,还道出了繁华美景背后隐藏的担忧。诗人担忧的是什么呢?
先看诗的第一句“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江南,莺莺燕燕,花红柳绿。
“千里”,形容路途遥远或面积广阔。这是一个泛指,古人往往用“千里”“万里”这些词来指面积之大,是夸张的写法,“千里”就是写整个江南之地的辽阔。
“莺啼”是诗人在写江南春景的时候所写出来的第一个意象。
在古诗词中,黄莺和春天是在一起的,经常和“燕语”、“蝶舞”这两个意象连用,都是诗人写春天景色时最容易写到的、最喜欢写到的意象。“莺啼”象征美好事物,对春天的赞美、对生机的赞美。
莺是南方常见的鸟儿,但肯定不是只有莺这一种鸟儿,这里是借代手法,以莺指代南方种类繁多、数量众多的鸟儿。
这一句中不仅写了声音,还有眼睛看到的,即“绿映红”,这里从视觉的角度来写江南春景中最独特的一个特点,那就是色彩斑斓。你看,红和绿互相争奇斗艳,或者说互相照应,互相映衬。那么,江南的斑斓色彩中仅仅有“绿”和“红”两种吗?
当然不是,“绿”和“红”这里用的也是借代手法,用来指代江南春天的各种颜色,各种各样的花在各种各样的枝叶的陪伴和照应下,更好看了,而花儿的好看又使各种颜色的枝叶也变得好看了。
诗人杜牧站在船上,顺流而下,欣赏着这千里江南的春光,一路上处处听到黄莺欢快地啼叫声,处处看到五彩缤纷的花木,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一幅“江南春色图”正徐徐展开。
接着来看第二句,“水村山郭酒旗风”, 在临水的村庄、山下的小城郭旁,酒店的幌子随风飘摆。
“水村”是傍水之村,“山郭”是傍山之城,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这是江南景色的第二个特点,独特的地形风貌。
无论是水村,还是山郭,到处可以看到的则是酒旗。“酒旗”后面再加了一个“风”,就写出了水村山郭的酒旗在风中摇曳飘动的那个感觉。这里有一个意象,就是“酒旗”。
“酒旗”就是酒店门口的幌子,在唐朝之前,酒旗这个意象是很少见的,可能是唐朝酿酒技术高,粮食产量高了,酒馆也开得多了,诗人饮酒作诗也多了,如李白、贺知章,都是酒仙级别的。
爱饮酒的文人们酒旗特别敏感,诗人杜牧也不例外,所以他把酒旗写到了江南春景之中,并赋予它一种特殊的感情,让这幅“江南春色图”更多了一分生活气息。
第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昔日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
诗人继续画他的“江南春色图”,刚刚画了晴天的景色,接下来画雨景。看,在春天的微雨中,另有一番风光:
在山明水秀之处,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
诗中的“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杜牧是一个非常喜欢把数字写入在诗歌中间的诗人。这个“四百八”是突出佛寺之多,同时也讽刺了皇帝依赖佛教。
我们细想一下,这么多的佛寺,要占去多少农田,需要老百姓用多少钱去供养呢?佛教盛行,统治者一味崇尚佛教,大修寺庙,劳民伤财,而佛教寺院经济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的生活,所以诗人对此深恶痛绝。
第四句“多少楼台烟雨中”,还有多少在这朦胧的烟雨之中?
江南的春雨是细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雨轻轻地落在很多很多的楼上和台上。“多少”,意思是不知有多少,也就是说很多很多。不仅楼多、台多、雨也多,雨不但多,而且细小,这就是“烟雨”。
诗人到此收笔,整幅“江南春色图”就画好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出现在我们面前,那美景多么令人沉醉。然而在如此美丽的画卷之外的,却是诗人对国家命运、人民生活的担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