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扇子是用什么做的(古代扇子的演变历程介绍)

6533 府子瑜
扇子最早是作为权贵象征的。扇子越大,主人就越显赫,跟现在车子的排量差不多。战国晚期到两汉,出现了半规型“便面”扇子。著名的西汉湖南长沙马王堆,就曾出土过。晋崔豹《古今注》载,最早的扇子是用雉尾制作的长柄扇,不是用来拂凉的,而是一种仪仗饰物。汉代以后,扇则普遍用来取凉,《西京杂记》有载。

使用扇子的人已经很少,知道扇子的人还是不少,尤其是到了炎热的夏天。扇子首先是被电风扇打败的,空调的出现,对扇子来说更是致命的。

扇,俗称扇子,古称“箑”“便面”等。扇子的功能,主要是招风取凉。但在旧时,扇子的功用并非如此。旧时没有燃气,日常生活要烧柴、烧煤,炉子引火加热也要用到扇子。没有除蚊剂之类,驱赶蚊虫。此外,掸拂灰尘,也是要用到扇的。

扇子的演变

扇子是谁发明的呢?中国的古代发明,大多会放到名人的名下,古籍中有“舜作五明扇”之说。舜(约公元前2277—约公元前2178),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如果属实,扇子的诞生,足足已有4000多年。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可信度,以出土文物看,扇子至少在东周即已出现。出土的东周、战国铜器上,即刻画有两件长柄大扇。

当时的扇子挺大,应该是由奴隶仆从执掌,为主人障风蔽日的,另外就是炫耀。

国外也是这样,古埃及人用棕榈叶做一人多高的扇子,主要供贵族和奴隶主使用,由身强力壮的奴隶打扇。大体可以认为,扇子最早是作为权贵象征的。扇子越大,主人就越显赫,跟现在车子的排量差不多。

战国晚期到两汉,出现了半规型“便面”扇子。著名的西汉湖南长沙马王堆,就曾出土过。晋崔豹《古今注》载,最早的扇子是用雉尾制作的长柄扇,不是用来拂凉的,而是一种仪仗饰物。汉代以后,扇则普遍用来取凉,《西京杂记》有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扇子大量出现。当时的扇子,多为羽毛制成,有的则直接使用鸟的翅膀,是名副其实的“羽扇”。晋人好清谈,士人以扇作道具,不一定是因为天气热。

隋唐时期,“纨扇”成为主流。“纨扇”,即“团扇”,电视剧中的文人、侍女,经常使用这种扇子。“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当时的女性多以“纨扇”作装饰,跟现在的美女出门,有必要还是没必要,必须背个包包相类似。

宋元时期,纨扇仍是主流。同时,出现了新的“折叠扇”。一般认为,折叠扇是宋初从日本、高丽传入的。因为折叠扇携带方便,从而为中国人广泛接受,故而形成潮流。

折扇普遍流行,则是明代。明永乐年间,改进型的日本“倭扇”流传中国,各地纷纷仿效生产。直到清代,仍旧如此。当然,在材料、工艺上有较大改进。

但是,古代平民普遍贫穷,贵族化、至少是文人雅士使用的扇子,普通老百姓肯定是用不起的。夏天这么热,怎么办?只能降低标准,用植物或植物叶片制作扇子,这就是蒲葵扇、芭蕉扇等。很多人的记忆里,大概就是这种芭蕉扇。

从实用的角度上讲,扇子是用来消暑的,一般人不会在冬天拿在手上(升炉子等除外)。但是,有一个人例外,一年四季,冬天手上都拿着扇子。这个人,就是诸葛亮。

民间流传,诸葛亮手上的扇子是老婆黄月英送的。

黄月英,小名阿丑,其实不丑,且知识广博。诸葛亮的主子是刘备,在当时的“三巨头”中,刘备是实力最弱的一个,害得诸葛亮都没底气。

黄月英发现,每次一提到曹操、孙权,诸葛亮就会情不自禁地眉头深锁,忧心于中。黄月英聪明,知道大丈夫做事要沉得住气,即使情绪波动,也不能为他人觉察。于是,黄月英便为诸葛亮定做了一把扇子,为其遮面。诸葛亮心领神会,从此冬天都扇不离手。

民间传说一般不能当真,但从当时扇子的功用来看,诸葛亮手上的扇子,确实不是用来扇风纳凉的。民间传说,有时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